【草根聊课】李华平《卖炭翁》(八下24课)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更多“草根聊课”,请点击阅
【草根聊课】许玲燕《我们奇妙的世界》(三下22课)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【草根聊课】张祖庆《我们奇妙的世界》(三下22课)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【草根聊课】孙双金《芙蓉楼送辛渐》(四下22课)实录、评析及视频
【草根聊课】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欣赏、评价能力——以魏星执教《墨梅》为例
【草根聊课】李华平《卖炭翁》(八下24课)
实录、视频及评析
开篇絮语
这几天的观课真是太过瘾了,特别是听了李华平老师的《卖炭翁》,真是大开眼界,深受启发。
李华平是何人?依我之见,可用两个字来评价——牛人!
先看看李老师的简介——注意,我说的牛人不在其“简介”上,而在其课堂上。
李华平,四川师范大学教授,文学院硕士生导师,基础教育集团总经理,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,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、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,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库成员,四川师范大学国培示范项目语文科首席专家,北京大学国培综改项目语文科首席专家;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教师发展专委会专家,教育部国培方案评审专家,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,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。
曾经教过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现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,致力于“语文人”的培养、研究工作,以及学校经营、课程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研究。系我国 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”方向第一个国家精品课程、国家精品资源开放课程主讲教师。在省内外作专题讲座、上语文示范课150余次。
在人民出版社、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10部,在权威核心期刊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《语文教学通讯》、《中学语文教学》、《中小学教师培训》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,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中心全文复印转载,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成果奖6项。
首倡全国“正道语文”,并创建全国最大、最活跃教育研究群“正道语文”QQ群,拥有群成员12000多人;创建“正道语文”微信公众平台,关注者超过10000人。
课堂实录
师:我们上课就要这样,充满自信。自信是我们学习、工作、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。希望同学们都像我们刚才两位同学这样充满自信,包揽第一名。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字写到我们的课题上面,“包揽”。
(众生动笔齐写)
师:我们每一节课都要有种“包揽”意识,要往前冲刺,积极前进,积极交流。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,叫《卖炭翁》。
出示PPT:
预习时做了什么,懂得了哪些?
师:首先,我们交流一下预习情况。请同学们看看,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,懂了那些。哪位同学来第一个“揽”一下,把第一个问题揽下来。哦!你看,还是我们这位女同学,是班长是不是?
生1:不是。
师:不是班长你也这么包揽。你看,你就是将来的班长,下一次你就可以竞争了。好,你来说。
出示PPT:
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两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。
师:嗯,好!注意,有一个字啊,注意一下读音,“身上衣裳”我们一般读yī shang。但这个地方,在古代的时候,“衣”“裳”读yī cháng。“衣”是指的“上衣”,“裳”是指的“下衣”,古人分得很清楚。“上衣”“下衣”,合起来还是翻译成衣服。下面读第二段,预备起。
(众生齐读第二段)
出示PPT:
较详细地复述故事
师:嗯,好!现在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。同桌两个同学,一个同学讲,另一个同学听。听完之后,给予纠正,给予补充。学会合作,学会交流;主动合作,主动交流。
(生热烈讨论,师巡视)
师:好,请停下。我们有同学做得非常好,第一遍完了,并没有停下来,而是马上交换,又开始第二遍。我们请这两个同学来讲讲,他们就做得非常好,没有浪费时间。掌声送给我们这两位同学。
(生热烈鼓掌)
生:有位卖炭的老翁……
师:讲得好,非常完整。掌声再送给我们这位同学。
(生热烈鼓掌)
师:优秀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,你看两个同学讲完之后,马上又开始讲第二遍,另外一个同学又开始讲了,就不仅是简单的补充。从刚才这位同学复述的情况来看,讲得非常好。优秀往往会成为习惯,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也让优秀成为习惯,请在“包揽”后面写上:“让优秀成为习惯。”
(生动笔齐写)
师:好,接下来继续优秀。我们把全诗连起来朗读一遍。读的时候把你的理解加进去。
(生齐读,师巡视)
师:注意,个别同学有一个字还没有读准。“偏偏两骑来是谁”的“骑”,不是骑(qí),是骑(jì)。
师:请同学们看屏幕。我们今天的第三个活动,透视故事。
出示PPT:
透过故事看到一些东西
师: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基本明白了,但是作为读书人,要善于透视故事,把故事看穿——看穿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。我给大家设计了一个看穿故事的思路。
出示PPT:
添加中心语:卖炭翁的( )。
师:给这个标题后面加一个中心语,我们学了语法,后边加个中心语,让它构成一个偏正短语。在语法里面,加中心语要加进一个什么样的词?根据刚才大家的朗读、理解,加进什么合适?这首诗写的是卖炭翁的什么?
(生思考)
生1:我觉得是“卖炭翁的悲剧”。(原因略)
师:我们这位同学从这首诗看到了卖炭翁的悲剧,个人命运的悲剧。非常好!还有吗?
(生举手)
生2:我写的是卖炭翁的无奈。(原因略)
师:哦!无可奈何!很好,还有吗?
生3:我写的是卖炭翁的痛苦。(原因略)
师:哦!非常痛苦。你还跟别人的答案进行了一番比较。悲剧是从别人的角度看他整个人生命运,痛苦是指他的内心。非常好!你很善于回答问题。
请继续看屏幕。
出示PPT:
添加定语:( )的卖炭翁。
师:什么样的卖炭翁?
(师巡视,生思考)
师:想好了就举手,包揽,优秀,让优秀成为习惯。
(生举手)
生1:我写的是“可怜的卖炭翁”。
师:你的优秀已经成为习惯了,今天已经答了几次了。怎么讲?
生1:就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卖炭翁,他辛苦地烧炭,但是被宫里强买强卖之后,并没得到什么钱,所以他很可怜。
生2:我认为应该是“令人心酸的卖炭翁”。(原因略)
师:嗯!确实令人心酸。说的好,表达了我们的一种感受。还有没有?
(生举手)
生3:我觉得这个卖炭翁是勤劳的一个卖炭翁。(原因略)
师:哦!卖炭翁他很勤劳。他生意做得怎么样?卖炭翁,是不是做卖炭生意的一个商人。是不是?
(生讨论)
生3:嗯!
师:大家再想想,卖炭翁是不是专门做卖炭生意的人?
(生讨论)
生3:他是自己烧炭,不是专门做卖炭生意的。
师:自己烧的,对了。不是做卖炭生意的。很好,继续。
出示PPT:
请从作者写作意图(目的)的角度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
师:给课文另外拟一个标题,写在现在这个标题的前边。注意是从作者写作意图,作者想要表达什么、表现什么的角度去写。
(生动笔写,师巡视)
生1:我拟的是“悲天悯人”。(原因略)
师:哦!表现自己对卖炭翁遭遇的同情,所以你拟了一个“悲天悯人”,有道理。
生2:我拟的是“悲惨命运”。(原因略)
生3:我拟的是“市井小事”。(原因略)
师:嗯!你的意思是以小……
生3:见大。
师:以小见大,哦!你还看到了表现手法“以小见大”,通过市井小事以小见大。你还有个话说的是,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。你怎么知道不是第一次发生的?
生3:嗯……宫使说这是皇帝下的命令,他们操作很熟练的。
师:哦!很熟练的,你怎么看出来他们很熟练?
生3:因为他就直接把那个“红绡”和“绫”系到牛头上面,然后就扬长而去。
师:哦!动作这么熟练,说明他们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情了。非常好!宫使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剥削老百姓的事情了。她说得很有道理。
其实,作者本人也拟了一个标题。我们来看看——
出示PPT:
作者自拟的副标题:“苦宫市也”
师:“苦”是“以……为苦,认为……苦”的意思。同学们刚才都拟得很好,请把作者自己拟的也写在课文标题后边,加个括弧。
(生写)
师:我们接下来“比较故事”。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,这样的事情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。其实,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。
出示PPT:
一年夏天,有个青年农民,用驴子驼了木柴到城里卖,被太监拉住了。太监撕了几尺绢给他做柴价,要农民把驴子赶到宫里去。农夫痛苦不已,他不要绢,要自己的驴子,说他一家就靠这头驴过活的。太监不放过他,他便与太监扭打起来。此事传到宫里,皇帝觉得太监给他丢了脸,因此斥责了太监,给了农民一些补偿。 (《后唐书·张建封传》)。
(抽生读PPT内容)
师:注意这个读“太监”(jiàn),不读太监(jiān),四声啊!大家发现没有?原来真实发生的这个事情,跟白居易写的这个故事之间有些不同。有哪些不同呢?同桌两个找一找。
(生热烈讨论)
生1:首先是结局不同。(原因略)
师:非常好!这位同学很善于概括。
生1:再者,那个卖炭翁和这个农民的一些行为也不同。(原因略)
师:好。其他同学发现什么不同了?要让优秀成为习惯。
生2:课文里还写了卖炭翁自己烧煤(接着改口“烧炭”),还写了他可怜的背景。原型故事里,并没有仔细描写农民,只是说农民艰苦,活计都寄托在驴子身上。
师:哦,重心在驴子上。
生3:原型和这个《卖炭翁》的天气不同。(原因略)
师:本来原型是夏天,结果变成了冬天,是不是?哦!你发现得很好,这个是其他同学们没发现的。你们还发现了其他同学没发现的地方了吗?
生4:我觉得描写的方式不同。白居易写的《卖炭翁》,他有对人物心理的描写。
师:哦!哪?
生4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”
师:他穿着单薄却还在希望天气更加寒冷一点。这里没有,是不是?这里他能说希望再更热一点?
(生笑)
师:不能哦!好的。还发现什么没有?
生5:原型中是青年农民,在这里改成了老翁。
师:这一点发现的好。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呢?
生5:他们连老头也要欺负。更加让人痛恨。
生6:故事原型只说了青年农民驼木柴到城里,并没有对他进行外貌描写。但是《卖炭翁》里面有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。说他“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”
师: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头?
生6:就是满面都是尘色、尘灰,然后被烟火熏得颜色。
师:哦!非常好!还有吗?还有一点,大家都没发现的。
生7:《卖炭翁》讲了炭的来历,炭的来之不易。但是那个故事原型,只说了他要把那个木柴运进去卖。
师:对了,一个是卖木柴,一个是卖炭,这有什么区别?
生7:柴就只用把它砍下来;而那个炭,要先把柴砍下来,然后还要去烧。
师:哦!还有烧的这个工作,工序更多一些,是不是?非常好!还有什么发现没有?
生8:《卖炭翁》里,宫使抢炭的时候,是用了皇帝的命令。体现了当时那种社会的不良气象。
师:哦!不良气象。等于说这一窝都黑了。
(生笑)
生9:《卖炭翁》原文有这样的句子“身上衣裳口中食”,“可怜身上衣正单”,这更加具体表明,这个卖炭翁十分贫穷。但原型没有清楚表现青年农民家是如何的贫穷。
生10:青年农民是用驴子驼木柴过去的。但是这个卖炭翁是用牛拉炭车去的。
师:一个是牛拉的车,一个是驴子拉的车。有什么区别?
生:牛的体型更大。显出那个炭更多、更重。
师:哦!说明那个炭更多、更重,更不容易啊。非常好!
好了,我也梳理了一下,主要的有这样一些不同之处。
出示PPT:
青年—老翁 劳力:一强一弱
卖柴—卖炭 工序:一简一繁
夏天—隆冬 时令:一暖一冷
皇帝—没出场 结局:一正一反
师:作者对这个材料的艺术加工,由一个青年变成了一个老头,这里在劳力上,一个是强一个是弱;一个是卖柴,一个是卖炭,这从工序上,卖柴肯定更简单一些,而炭更繁复一些;在时令上,一个是夏天,一个是隆冬季节,体现一个是暖一个是冷;还有出场人物,在《卖炭翁》中没有皇帝的出场,在原型中有皇帝出场,这就体现了结局的一个是正的,一个是反的。
思考:你觉得是用原型故事把它原封不动的讲出来更好呢,还是像白居易这样加工一下更好呢?
生1:(原因略)
师:嗯!非常好!我们这位同学让优秀成为了习惯。作者没有把原型故事原封不动地写出来,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。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了,通过这番加工,效果更好。还有没有同学,想发表一下看法?
生2:我觉得是加工的这个更好,因为他添加了细节,进行了艺术加工,更能突出白居易想表达的中心思想。
师:哦!更突出了中心思想。怎么回事?它就更能突出中心思想呢?给大家讲一讲。
生2:我觉得,青年变成老翁,卖柴变成卖炭,夏天变成隆冬,这是一个条件的变化,就是条件变得更艰难了,更苦痛了之后,更能突出他结局的悲惨,结局更加悲惨之后,就能更加引起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怜悯,从而体会到当时底层农民被剥削之后的痛苦。
师:嗯!更能够表现底层农民被剥削之后的痛苦,非常好!像这种做法,就是艺术家、作家,对原型材料作艺术加工,在写作学里称为“典型化”。请同学们把这三个字写到标题上方,“典型化”。
(生批注,师巡视)
师:什么是“典型化”呢?
出示PPT:
典型化:通过搜集分析生活材料,从中提炼中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,进行整合虚构,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。
师:经过“典型化”加工,“卖炭翁”这一个艺术形象变成一个新的形象,不再是那个卖柴的青年农民。
“典型化”包括哪些呢?人物典型化、环境典型化、情节典型化、细节典型化。当然,处在中心位置的是人物典型化。
出示PPT:
典型化的目的:更有针对性,更能够揭示本质,更有批判的力量,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。
师: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也都讲到了这些方面,同学们的思考非常好!通过典型化加工,更有针对性,指向了当时那个社会现状,更能够揭示老百姓日子的艰难、统治阶级的残酷,更有批判的力量。我们读的时候,更能够引起对这个“卖炭翁”的同情。
现在大家带着对这“卖炭翁”的同情,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痛恨,齐读这首诗。
师:我们平常写文章,也要注意对材料原型的加工,让它更加典型,内容更集中,表现更深刻,这是我们写作要注意的。
师:接下来,我们就做个小练习,续写故事
出示PPT:
卖炭翁好不容易烧成的千余斤木炭,被宫使残酷掠夺。他拿着宫使给的破旧绸布,一步一步艰难地往终南山走去……
卖炭翁会以怎样的状态走回终南山,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?
同学们下课后写好,交给我们的语文老师,然后,抽个时间再来评比评比、展示展示、交流交流。
课堂赏析
课看完了,大家觉得怎么样?
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:
1.立足于学生,立足于学习,真正落实了“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”。这一点从本课几个板块的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:交流预习——复述故事——透视故事——对比故事——续写故事。
2.从上面的小标题还可以看出,几个版块环环相扣、层层深入,使课堂富有厚度。
3.对学生的激励和调动非常有效。比如教师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概括,并且写到课本上,这样以来,“包揽”、“让优秀成为习惯”等变成了引领学生成长的一条暗线。
4.设计精巧。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,仅以“透视故事”为例,本来这项任务的难度非常大,但李老师巧妙地为学生架设了“桥梁”,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文本的“透视”。
李华平教授提倡“正道语文”,何谓“正道”?我认为这节课给我们做了非常形象的诠释,那就是朴实、踏实、真实、厚实,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、作文、听话、说话,不搞花架子,不故弄虚玄,不自我炫耀。
李老师的课非常精彩,大家还是通过视频再次感受一下吧。
视频链接
方式一
点击文后“阅读原文” 观看。
方式二
复制下方链接到浏览器打开。